
近日,记者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大通县紧紧围绕服务支撑稳粮保供和“名、特、优”发展总目标,加大投入、健全体系、扩面提质、科学评价,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作物种质资源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战略性资源。2020至2023年,大通县农业农村局实施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开展全县境内传统农家种植品种、名优特异品种、重要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类等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普查与收集工作,共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8份,全部为选育品种,其中22份录入国家资源备份库。初步建立大通县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提升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
以粮食安全为主线,大通县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制定《大通县农牧种业振兴五年规划》,建设“育繁推”一体化,推进育种产业化,依托省级种子工程项目建设平台建立麦类作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逐年提高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三圃田”建设的“育、繁、推、销”等环节中全面应用各种农业主推技术,通过农技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创新繁育模式新发展,巩固和加强“种子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业农村局+农户”的原良种繁育模式,组建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围绕大通主栽春小麦品种,严格落实“三圃田”建设技术环节,从圃田地块落实、穗行田间管理、穗系去杂去劣、标准穗精准筛选等种子繁育的各个环节亲自把关全程跟踪,建设“育繁推”一体化,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强化种业基地提升。
此外,积极引进了青麦5号、青麦11号等小麦新品种,并推广应用小麦网状播种技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及青稞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以科技引领大通原良种制种基地建设,不断新品种展示推广逐步发展。同时加强对“青麦”“青蚕”“青杂”和“昆仑”等小麦、蚕豆、油菜和青稞新品种的展示示范,着力提升农作物新品种单产和品质,加速成果转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达到96%。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